【精彩回顾】石晶明教授:MIGS可能成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选择
背景介绍
先天性白内障是常见的儿童眼病,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术后有较高的风险发展为继发性青光眼,这种青光眼发病率高且发病风险伴随终生,极易导致二次致盲或永久致盲。
先白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前者主要以手术为主。而开角型的首选方式为药物治疗,在药物无法控制眼压的条件下可采取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小梁切除术和MIGS手术。
iTrack微导管引导下的360度小梁切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可成为这类青光眼的手术治疗的优质选择。
分享介绍
11月29日晚上7点,由悦帆医疗主办的《匠心·悦动经典:微创青光眼手术案例分享会第4期》线上活动如期举行。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石晶明教授作为分享讲师,围绕《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展开案例分享。
石教授围绕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诊断、治疗及管理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且深入浅出,旨在帮助更多医疗工作者了解并掌握复杂青光眼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案例分析
首先,石教授通过具体病例展示了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病情特点和治疗过程。
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针对每个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计划,是确保最佳疗效的关键。
【案例一】
术前情况
手术方式
术后情况
【案例二】
术前情况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石教授在分享中引用了多项国内外的研究数据,包括韩国、英国、爱尔兰、美国及印度关于婴幼儿白内障术后青光眼发生率的调查结果,这些数据显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青光眼的发生率较高,且发病时间较短。
因此,长期随访对于了解青光眼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必须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的监测更为关键。石教授建议高危患者在术后一周、一个月及随后的2至4个月内增加随访频率,低危患者则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以确保任何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治疗方式的选择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引发的继发性青光眼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
闭角型一般发生在术后早期,其危险因素包括:小角膜、瞳孔不能扩大、残留晶状体物质、IOL睫状体固定、葡萄膜炎伴瞳孔膜的形成,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去除晶状体纤维增殖联合虹膜周切。
开角型可发生在术后任何时期,其发生可能与炎症或细胞阻塞、类固醇激素诱导等因素有关,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若儿童本身药物不耐受,或通过药物无法控制眼压时,可采取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小梁切除术和MIGS手术。
其中360°小梁切开术在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中的应用和效果较好,成功率也令人欣喜。但目前关于MIGS治疗儿童青光眼的数据仅限于少数病例系列、队列研究和病例报告,若需要验证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设计,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
分享总结
通过这次直播,石晶明教授详细分享了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结合病例做了深入分析。她强调,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风险伴随患者终身,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此外,MIGS手术可能成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选择。希望更多的医疗工作者能够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共同提升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