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王大博教授:Schlemm管手术的历史与问题!

青光眼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其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因其低创伤性和高效性而备受关注,其中Schlemm管手术作为MIG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争议与未来发展成为众多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2025年3月27日,青岛爱尔眼科医院王大博教授在《匠心•悦动经典:微创青光眼手术案例分享会》第七期中,围绕Schlemm管手术的发展历史与争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享。
点击上方视频,查看精彩回顾
Schlemm管手术的历史与发展
Schlemm管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人们认识到小梁网是青光眼房水流出阻力的主要部位。
1947年,Barkan首次提出在小梁网部位切开以降低眼压,从而引入了房角切开术的概念,这项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难治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当时手术设备条件的限制,这一技术的应用,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1960年,Smith教授在英国通过缝线插入Schlemm管成功实现了钝性切开小梁网的技术,标志着外路小梁切开术的诞生。尽管这一技术在早期存在争议,但随后的研究逐渐证实了其在降低眼压方面的有效性。随着手术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内路小梁切开术也逐渐兴起,如GATT(房角镜辅助的360度小梁切开术)等,进一步丰富了Schlemm管手术的治疗手段。
Schlemm管手术的机制与争议
1. Schlemm管手术的机制
Schlemm管手术的核心机制在于改善房水的引流路径。正常情况下,房水通过小梁网流入Schlemm管,再经集合管汇入巩膜静脉窦,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青光眼患者由于小梁网功能受损,房水引流受阻,导致眼压升高。Schlemm管手术通过切开或扩张Schlemm管,旨在恢复或增强房水的引流能力,从而降低眼压。
2.猴眼与人眼术后愈合机制的差异
猴眼术后愈合机制
术后28周左右,Schlemm管开口处易再生闭合。可能由于细胞增殖和基质沉积导致手术效果受限。
人眼术后愈合机制
术后愈合机制表现出更好的临床效果。Schlemm管开口处保持开放时间更长,手术效果更持久。
3. 争议与讨论
猴眼与人眼在Schlemm管手术后愈合机制的显著差异,引发了学术界对于该手术机制及其临床效果的深入讨论。
一方面,猴眼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在青光眼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术后愈合机制与人眼的差异提示我们在将动物实验结果应用于临床时需要谨慎。
另一方面,人眼术后愈合机制更优的临床表现,为Schlemm管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对该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多手术术式内容,请点击直播视频查看)
本次直播回顾围绕Schlemm管手术的历史争议与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回顾手术的发展历程、解析手术机制与争议、分析手术技术与并发症以及分享成功案例。
我们深刻认识到Schlemm管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Schlemm管手术将为更多青光眼患者带来福音。
专家介绍

王大博
青岛爱尔眼科医院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顾问
山东省眼科临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