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律鹏教授:房角手术的核心理念是“自然流出”!

青光眼作为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核心在于有效降低眼压并保护视功能。传统小梁切除术虽为经典术式,但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结膜漏等并发症高发,促使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成为新趋势。房角手术通过重建房水自然流出通路,成为MIGS的重要分支。
2025年,4月28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律鹏教授在《匠心•悦动经典:微创青光眼手术案例分享会》第八期中,结合临床实践,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房角手术的发展、不同术式、应用范围、优势等。
(点击视频,查看精彩回顾)
房角手术优势
技术迭代与临床优势
随着房角镜、UBM、OCT等设备的进步,房角手术逐步实现精准化。律鹏教授指出,房角手术的核心理念是“重建房水自然流出通路”,尤其适用于早中期开角型青光眼及首次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
其优势体现在:
微创性:仅需微小切口,术后恢复快;
安全性:避免滤过泡相关并发症;
可重复性:若首次效果不佳,可二次干预。
在房角手术中,iTrack微导管引导的青光眼手术因术中导光指引、唯一实现360°小梁网成形或切开,以及术后降眼压效果好,成为了青光眼医生在MIGS手术中的重要选择!
精准导光与操作革新
iTrack微导管内置光纤,术中可通过红光实时定位导管尖端位置,避免误入脉络膜上腔或损伤周围组织。律鹏教授强调,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尤其在处理复杂房角结构时,可精准识别Schlemm管走行方向。
iTrack Advance的升级亮点
在直播中,律鹏教授展示了新品iTrack Advance在iTrack基础上进一步的改良:
一体化设计:导管集合了切开和送管功能,在小梁网开窗后滑动导管的推动器即可完成送管;
智能推注系统:粘弹剂推注速度可控,避免后弹力层脱离;
适配性提升:适用于更狭窄的房角,拓展手术适应症。
房角镜使用的关键技巧
金标准地位不可替代
尽管UBM、OCT等影像技术可辅助评估房角,但房角镜仍是术中观察房角结构的“金标准”。律鹏教授指出,房角镜可清晰显示小梁网色素沉着、眼部血管等细节,以及压迫角膜进行房角动态检查,这些方法为手术定位提供直接依据。
操作要点与常见误区
体位调整:患者头部微倾,配合显微镜角度调整,确保视野全覆盖;
染色剂辅助:适量染色剂(如台盼蓝)可突显小梁网轮廓,但需避免过量染色干扰视野;
动态观察:术中结合压迫试验,观察集液管充血变化,精准选择切开点位。
房角手术个体化治疗策略
解剖结构导向的术式选择
开角型青光眼:儿童青光眼优先选择360°小梁切开(如GATT或MAT),成人POAG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
闭角型青光眼:需先行房角分离,再根据粘连范围选择90°~180°切开;
继发性青光眼:需清除房角阻塞物(如虹膜粘连、玻璃体疝),再评估房角手术可行性。
患者因素的综合考量
年龄差异:青少年患者因Schlemm管弹性好,360°切开效果更优;老年患者需警惕房角手术的术后眼压波动风险;
经济与政策:结合医保政策与患者支付能力制定方案;
术后管理:个体化用药(如缩瞳剂使用周期)、长期随访(眼压、视神经监测)是疗效保障的关键。
技术融合与创新实践
律鹏教授团队探索将iTrack微导管引导的青光眼手术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PACG)、多种术式融合,或结合超乳手术进行患者个体化治疗,通过单一切口实现“一术多效”。此外,AI辅助手术规划、机器人操作等前沿技术正在临床试验中,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个体化精度。
律鹏教授的分享系统梳理了房角手术的种类、应用范围及临床实践,凸显房角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其中,通过房角镜精准导航、导管技术迭代及个体化策略,iTrack微导管引导的青光眼手术不仅降低了手术门槛,更拓宽了微创治疗的适应症。
未来,随着iTrack Advance等新品的普及,结合多模态影像与智能技术,青光眼治疗将迈向更高精度与更低创伤的新阶段。律鹏教授强调:“手术刀是医生的延伸,而个体化思维才是治愈的关键。”这一理念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引。
专家介绍

律鹏
主任医师 副教授 医学博士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九届十届青年委员
甘肃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组第一二三届组长
兰州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生联谊会)副会长
甘肃省高层次人才
兰州金城首席科普专家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眼科中心、斯坦福大学眼科中心
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眼科访问学者

